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7 11:37:00
7月13日下午1点左右,杭州地铁9号线,一男子身穿黑丝上衣和黑斗篷,行为诡异爬进地铁车厢,吓到乘客惊叫跑开。7月14日,杭州地铁工作人员回应称,已协助警方进行调查。记者发现,疑似该男子发视频配文称“我能(起号)成功吗?”7月15日,相关平台方称:经核查,该账号以不当行为博取流量,涉嫌扰乱公共秩序,造成恶劣影响,已对其无限期封禁(据7月15日红星新闻官方微博)。
与前段时间发生的石家庄地铁“丧尸闹剧”、成都地铁“搭讪剧本”等事件同出一辙,“黑丝男地铁爬行”也是以制造极端内容引发公众恐慌的方式,为账号博取流量,进而试图进行商业变现。看似一场闹剧,实则一笔流量生意,背后是对公共秩序与法律底线的无视。
地铁是关乎乘客出行安全的公共空间,在狭小、人员密集的车厢内制造混乱,不仅会引发乘客的恐慌,还可能导致人员拥挤踩踏,造成安全事件。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扰乱公共交通工具秩序的行为可处警告或罚款,情节较重者可拘留。石家庄、成都事件均已被作出相应惩处。“黑丝男”事件还在调查中,但处理结果应该差不多。
法律已有明确规定,博眼球的“流量党”们为何还前赴后继?大概是流量收益与违法成本的明显失衡,让他们不惜在违法边缘试探。当下,一条爆款视频带来的商业合作邀约、广告分成相当可观。反观违法成本,事情发生后,此类行为大多被行政处罚及账号被禁,相较于商业变现的诱惑,成本也不算很沉重。加之平台对账号封禁等处罚措施有时并不及时,等流量暴增后才下架视频,给了违法者更多可乘之机。
当你发现一个违规账号时,也许它身后是一个拥有成百上千个同类账号的团队。很多涉事视频有明显的团队策划、专业剪辑、流量推手等痕迹,明显出自公司化管理的团队。所以,即便涉事账号被封禁,这些团队和MCN(多频道网络)机构凭借手中众多账号资源,还可以换个“马甲”东山再起,或者对事件进行二次传播、发酵,赚取第二波流量。
此次平台及时封禁账号值得肯定,但此类行为的频繁出现仍要引起重视。若任由其发展,可能引发“破窗效应”,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效仿者可能越来越多,增加公众的不安全感。打响流量狂欢下的公共秩序“保卫战”,最关键的是如何提高违法成本,如何“罚到不敢再犯”。查封涉事账号只是第一步,更要深挖背后团队与MCN机构的责任。若旗下账号实施极端行为,团队和机构也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受到罚款、吊销营业资质等处罚。
对于每一起事件的始作俑者,办案机关要深挖其背后有没有体系化的扰乱社会秩序类视频经营组织。或许经过缜密调查,可以顺藤摸瓜找到团队作业的“惯犯”,更全面、更准确定义其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如果长期、大量制造“公共空间极端行为”视频,以此牟利,积少成多,造成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后果,就不仅是行政处罚那么简单,已经涉嫌寻衅滋事罪。
挖出“流量闹剧”背后的黑产链,依法从严惩处,让违法者付出应有代价,或许能打破“以小博大”的流量逐利逻辑,让公众重拾流量时代对规则与秩序的敬畏之心。
[责任编辑:李梦欣]
(正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