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6 18:45:00
从繁华的北京到遵义市红花岗区金鼎山镇黄钟村,“80后”返乡创业者孙开桂从一个对农业知之甚少的“新手小白”,如今已成为当地闻名的精品水果种植“能手”。她的转变,不仅是个人的成长故事,更是新时代新农人乡村“蜕变”的生动写照。
放弃北京工作返乡创业
“套袋是黄桃种植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有效防止病虫害,提高果实的品质。姐姐们,前几天下雨,有一部分黄桃还没有套袋,这几天我们抓紧时间把剩下的都套上。”7月2日,新盛宇生态采摘园里,43岁的孙开桂和工人们正穿梭在果树间,给桃树上结出的黄桃套袋。夏日的阳光下,汗水浸湿了她的衣衫,但她的脸上洋溢着满足和期待的笑容。不只是套袋,果园里的修枝、锄草、施肥……她都干得得心应手。
孙开桂是桐梓县人,曾经是北京一家汽车运输公司的财务总监,与农业几乎没有任何交集。“不管走得有多远,心里始终装着家乡。”她告诉记者,2018年,她看新闻联播,得知国家有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政策,这一消息如同一股春风,吹进了她的心里,唤醒了她内心深处对家乡的眷恋和对农业创业的热情。2019年,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返乡创业,通过红花岗区农业农村局招商引资,她带着家人和全部积蓄来到金鼎山镇黄钟村,投身于精品水果种植事业。
克服困难打造果园
初到乡村,孙开桂面对的是一片未知。经过前期市场调研,她决定在流转的483亩土地上种植黄桃、蜂糖李、樱桃、青脆李。没有种植经验,对农业技术也知之甚少,这些困难并没有难倒她。她深知,要想在农业领域站稳脚跟,必须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于是,她在通过资料自学的同时,找相关部门的专家咨询,向经验丰富的果农、种植大户请教,逐渐掌握了水果种植的关键技术,不断提升果园的生产效率和果实品质。
要让水果得到市场的认可,种植过程至关重要。孙开桂坚持使用有机肥、人工除草,确保水果的绿色、健康。“刚到黄钟村的时候,两个孩子还不到1岁。从坐办公室变成天天在果园里风吹日晒,还要带孩子,真的很辛苦。”孙开桂笑着回忆道。一年365天,他们一家人守着果园,几乎每天都在与果树打交道。
水果销售到省外
孙开桂的返乡创业之路,努力没有白费。如今,她的果园已经步入正轨,成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产出的黄桃、蜂糖李、樱桃、青脆李也在市场上得到广泛好评,线上线下的年销售量达到11万斤左右。每到果子成熟时,城区市民就会到果园采摘。在线上,孙开桂利用抖音、视频号销售水果,客户主要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浙江等地。
她的就业历程不仅让自己有收获,也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当地村民学到先进的种植技术,为自身发展水果种植打下基础。据了解,孙开桂的果园每年用工在3500人次,根据工作内容的不同,工资从100元/天到130元/天不等,每年支出的人工工资达到30多万元。
6年过去,孙开桂从“新手小白”逐渐成长为一名精品水果种植能手,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这一片果园就是我的一份事业。”她说,接下来,会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创新的管理模式,带动周边的群众共同致富。
来源:遵义市新闻传媒中心
作者:俞晖 昝煜煜 袁于艾
作者单位:遵义市新闻传媒中心
责任编辑:朱懿 李俊 肖静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