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4 08:46:00
近年来,我市极端强降雨频发,城区部分区域内涝时有发生,暴露出排水设施短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防洪排涝工作,将其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要务。
市住新局深入调研杨下河流域,系统诊断内涝成因,确立“上蓄、中治、下扩”总体思路,科学制定并实施十项治理举措,加快构建高效完善的咸宁大道排涝体系。
十项系统治理举措成效明显:
智能调蓄削峰。泉都大道以东新建3座总规模23.2万立方米的调蓄池,采用动态调蓄技术,精准控制雨水下泄流量。即使遭遇20年一遇降雨高峰,下泄流量也能控制在15立方米/秒以内,有效削峰;
河道清淤扩容。改造杨下河流域贺胜路至泉都大道段排涝渠道800米,提升杨下河行洪能力;
箱涵清障除杂。对片区内10.2公里雨水箱涵及管道进行全面清障除杂,恢复箱涵原有过流能力,显著缓解内涝;
雨污分流筑基。咸宁大道新建3公里专用污水通道直通污水泵站,提升片区污水收集率;两侧排水箱涵内晴天无污水进入,片区污水主干管末端进入桂花泵站晴天(雨后三天)COD浓度不低于150mg/L;
智能分流控污。在滨河东街与桂花街交叉口、市体育中心入口、丹桂桥至国税局小区淦河沿岸、锦绣城小区出口等关键节点,新建6座智能分流井,实时监测雨量、水质、水位,智能控制系统精准启闭分流设施,实现高效雨污分流;
路面收水强化。累计新建雨水口22座、截水沟171米,有效解决沿线雨水收集能力不足问题,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
下游箱涵扩容。新建市资建局段512米(规格3×2.5米)及市体育中心段267米(规格3.5×4米)雨水箱涵,针对性消除两处严重积水点;
污涝分治提质。新建5000立方米初雨调蓄池,收集暴雨溢流污水,缓解污水处理厂压力,防止溢流污染淦河,同时增强排涝控制能力;
泵站智能升级。新建一座全地埋式污水提升泵站,规模在6万立方米/天,可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时调节进出水量;
排口增容畅泄。增设丹桂大厦排口,新建规格4×3.5米的雨水箱涵及139米长的排口,联通旧箱涵,起于民福大厦,穿越滨河东街入淦河,有效解决排放瓶颈,减轻咸宁大道排涝压力。
5月22日至23日、6月26日至27日,我市遭遇了暴雨到大暴雨过程,根据气象数据,最大小时雨强80毫米以上、局地150毫米以上。在强降雨考验下,咸宁大道告别“暴雨内涝”历史,以往积水严重区域路面未积水,排水畅通,治理成效经受住实战检验。市住新局通过精准施策、系统治理,全力整治咸宁大道片区内涝顽疾,为市民营造了安全韧性、水畅其流的城市环境。
咸宁日报记者 黄兰芬 通讯员 颜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