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0 21:25:00
在金昌这座充满故事的城市,时光的长河静静流淌,沉淀下无数璀璨的文化瑰宝。而在其中,有一位如灯塔般的手艺人,他倾尽一生的热爱与执着,在岁月的浪潮中,奋力让古老的木偶戏挣脱时光的尘封,重新焕发出熠熠生机。他,就是金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昌木偶戏传承人——买天海。他的故事,犹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书写着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与传承。
秦腔启蒙
开启木偶戏艺术之路
1961年,买天海出生于武威市古浪县。这片浸润着丝路文明与黄河文化的土地,孕育出深厚的戏曲土壤。儿时的买天海常跟着长辈穿梭于乡间戏台,高亢激昂的秦腔旋律如同一颗种子,悄然埋进他幼小的心灵。“那时候听戏,就觉得台上的人、幕后的乐,还有那些花花绿绿的行头,都像是有魔力一样吸引着我。”回忆起童年时光,买天海的眼中依然闪烁着光芒。
1981年,20岁的买天海迎来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他加入了武威木偶剧团,正式踏上木偶戏艺术之路。在这里,他遇见了启蒙恩师马登岐。从木偶脸谱绘制到角色操纵技巧,从舞台表演艺术到木偶制作工艺,马登岐毫无保留地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师傅常说,做戏先做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买天海始终铭记着恩师的教诲,在剧团的日子里,他每天天不亮就开始练习,常常练到深夜。为了掌握不同角色的表演特点,他反复观摩、揣摩,将数百个角色的动作和神态烂熟于心。
在恩师的悉心指导下,买天海的技艺突飞猛进。终于,他迎来了人生中第一次登台演出的机会。当聚光灯亮起,他手中的木偶在舞台上活灵活现地表演,台下观众的欢呼声和掌声如潮水般涌来,那一刻,所有的辛苦与付出都化作了幸福的泪水。
生活所迫
无奈暂别艺术舞台
然而,现实的残酷很快给了买天海沉重一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娱乐方式的多元化,木偶戏市场逐渐萎缩,剧团收入锐减。买天海微薄的演出收入,在家庭的生活重担面前显得杯水车薪。为了让家人过上安稳的生活,他不得不忍痛割爱,退出剧团,开始四处奔波谋生。
离开剧团后,买天海尝试过各种工作,但心中对木偶戏的热爱从未消退。每当夜深人静,他总会想起在剧团的时光,想起舞台上那些灵动的木偶,想起师傅的谆谆教诲。“那段时间,就像是心里缺了一块,做什么都提不起劲。”买天海说。
重拾热爱
开启非遗传承新征程
随着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买天海心中被压抑多年的木偶戏情结再次苏醒。妻子敏锐地察觉到了丈夫的心思,她主动承担起家务,全力支持丈夫重拾热爱的事业。“我经常看着老头子对着木偶发呆,于是,就对他说,你去干你的木偶戏吧,家里的事情交给我。”妻子的理解与支持,成为买天海最坚实的后盾。
2015年,对买天海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他被正式确认为金昌市木偶戏市级非遗传承人,并担任金昌市文化馆非遗传习所负责人。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技艺的认可,更赋予了他传承和发扬永昌木偶戏的神圣使命。
从那以后,买天海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木偶戏的传承与推广工作中。他四处奔走,积极争取演出机会,让永昌木偶戏走出金昌,走向更广阔的舞台。2017年,他代表金昌市参加全省文化旅游日敦煌展演,让全省观众领略到永昌木偶戏的独特魅力;同年,他登上金昌市春晚舞台,将这门古老艺术呈现给家乡父老。2018年,他走进清华大学参加培训,还被聘为研学旅行专家顾问,为木偶戏的传播开辟了新途径。2019年,他参与西北五省文化旅游节展演,并在金昌大剧院进行汇报演出,让更多人认识了永昌木偶戏。
匠心传承
守护木偶戏艺术根脉
在传承永昌木偶戏的道路上,买天海始终秉持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了呈现最佳的演出效果,他不惜自掏腰包,四处寻觅优质的演出服装和道具。在木偶制作和修复过程中,他更是亲力亲为,从选材到雕刻,从上色到组装,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在他手中,一个个木偶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家人的支持也为买天海的传承事业增添了温暖的力量。妻子和儿媳妇主动加入到木偶戏的传承工作中,她们负责制作木偶服装,一针一线,精心绣制。“木偶衣服的制作非常讲究,既要精美,又要符合角色形象。看着老爹每天乐在其中,我们也愿意尽自己所能,帮他把这份事业做好。”儿媳妇银海梅说。
为了培养新一代传承人,买天海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徒弟们。在教学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严谨认真的态度,从木偶操纵的基本手法到角色情感的细腻表达,从舞台表演的节奏把控到与乐队的配合,每一个细节都反复讲解、示范。“木偶戏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贵财富,我们一定要把它传承下去,让更多人领略到它的魅力。”他常常这样告诫徒弟们。
创新求变
探索传统艺术新生机
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买天海也在不断探索创新,努力让永昌木偶戏适应时代发展。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萌生了将传统戏曲中的水袖技艺与木偶戏相结合的想法。说干就干,他开始反复试验,调整木偶结构和操纵方式。经过无数次尝试和改进,水袖木偶终于成功登上舞台。舞台上,木偶舞动着长长的水袖,动作流畅自然,韵味十足,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愿意学习和从事木偶戏表演的人越来越少。买天海的几位徒弟也因各种原因,难以全身心投入到表演中。这让他感到深深的忧虑:“我害怕自己老了以后,传承这项技艺的人越来越少,这将是我最大的遗憾。”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买天海依然没有放弃。他抓住每一个展演机会,积极开展公益演出和培训活动,走进校园、社区,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木偶戏。
如今,年近六旬的买天海依然活跃在木偶戏传承一线。岁月的风霜在他脸上刻下痕迹,却丝毫没有磨灭他对木偶戏的热爱。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永昌木偶戏正逐渐被更多人熟知和喜爱,这门古老的艺术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从懵懂少年到非遗传承人,买天海用半生时光诠释了对木偶戏艺术的执着与坚守。他就像一座灯塔,照亮了永昌木偶戏的传承之路;他更像一位虔诚的守护者,用双手和智慧,守护着这门古老艺术的根脉,让永昌木偶戏这颗文化瑰宝在岁月的长河中永放光芒。
记者:张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