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风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玫瑰的名字,不凋的芳菲:追记宁波籍著名翻译家沈萼梅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1 10:56:00    

沈萼梅。

在浙江籍的女性翻译家群体中,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教授沈萼梅(1940年—2022年)是翘楚之一。

浙江大学出版社前些年出版的《译苑芳菲——浙江女性翻译家研究》,将沈萼梅与萧珊(巴金妻子,俄罗斯文学翻译家)等作为宁波籍女性翻译家的代表加以介绍,认为她“在意大利语教学和意大利文学翻译方面造诣颇深,成果丰硕”。

曾被授予“意大利共和国总统骑士勋章”的沈萼梅,毕生从事意大利语教学、意大利当代文学研究和翻译工作,译著包括《常青藤》《玫瑰的名字》《罗马女人》《鄙视》《无辜者》等文学作品,还编写出版了《意大利语入门》《现代意汉汉意词典》《意大利当代文学史》等。

2002年,沈萼梅(左一)和弟妹一起回沈师桥祖屋。

道不完的乡情

沈萼梅的老家在慈溪市观海卫镇太极古村沈师桥,这里有“十里不问沈”的说法,沈是大姓。师桥沈氏的始祖,乃是南宋初明州市舶司沈恒,他筑桥办学,自任塾师,附近学子纷至沓来。

沈氏家族重视捐资办学,学习氛围浓厚,中科举者络绎不绝(包括外迁的后裔),登进士、举人、贡举、副榜举人者有70多人。知名人士中,明末兵部左侍郎沈宸荃、太仆卿沈履祥列传于《明史》,还有中国民主同盟创始人之一的沈钧儒,中国科学院院士、岩土工程专家沈珠江,中国工程院院士沈祖尧,著名水利专家沈之良,以及沈星棣、沈聚敏、沈世华、沈殿霞等。

2005年10月,沈萼梅(右)与大哥回乌岩。

抗战期间,沈萼梅的父亲沈光奎带着妻儿避难至宁波的乌岩,沈萼梅就出生在这里。乌岩村位于宁波横街的大山深处,环境清幽,沈家在那里租住了三年后回到沈师桥。沈萼梅在沈师桥海隅小学读了三年,又转到上海求学。

1950年2月,因为遭遇上海大轰炸,父亲把八仙桌裹了好几层棉被,让儿女们躲在桌子下面。当年,一家人又搬回宁波,在江北岸羊山巷12号居住。

为了生计,父亲换过多个工作。沈萼梅在江北使君街小学毕业后,在甬江女中读至高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也曾在这里就读。1957年,沈家举家迁至上海,沈萼梅在上海徐汇中学读完高三后,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从此工作和生活在北京。

沈萼梅在八兄妹中排行第四,她的兄弟姐妹事业有成,有参加过长津湖战役、上甘岭战役的,有担任外交官的,也有在宁波任中学教师的。

2002年4月20日,沈萼梅和弟弟妹妹们一起回到家乡沈师桥。在祖屋师东村西埂炳乾大屋,她与邻居的老人们聊祖上及父母辈情况,还有自己的童年印迹。

她又与大妹沈伍梅回到甬江女中旧址,母校在宁波市海曙区和义路106号,两幢坐西朝东、红瓦灰墙的建筑静静矗立在水色秀美的姚江南岸。这两座历史建筑以“私立甬江女子中学旧址”之名,被列为浙江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沈萼梅(右)与大妹回母校甬江女中。

甬江女中,上承1844年开办的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宁波女塾”,下开近代浙江女性教育革新的条条先河,是一所中国妇女史、教育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著名学府。而今,甬江女中的老教学楼已成为全国首家市级教育博物馆——宁波教育博物馆。沈萼梅姐妹俩在母校教学楼1922年5月埋下的奠基石前合影留念,感慨万千。

故乡总在魂牵梦萦中,2005年10月,沈萼梅与大哥沈允强回到乌岩,那是抗战时期避难时租的家,那座永安桥和那间老房子至今还在。

她是照亮意大利语的一座灯塔

意大利语不是沈萼梅学习的第一外语。1958年,她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1994年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学的是法语。这里还有个小插曲:法语专业人才济济,沈萼梅一度犯难打了退学报告,但被校方劝止了。

《玫瑰的名字》书影。

1960年,因学院缺意大利语教师,沈萼梅被学校派往北京广播学院代培意语二年,自修一年后留校执教,凭一本拼凑的意大利语原版资料自编教材,以本科学历贯通本硕博课程教学。

1973年至1975年,她被公派赴意大利语言学院和罗马大学进修,回国后继续任教。1983年至1985年,沈萼梅赴意大利米兰大学讲学和进修。上世纪90年代前后,沈萼梅曾赴意大利佩鲁贾大学短期讲学,并在意大利威尼斯大学任教。在意大利期间,沈萼梅跑遍了亚平宁和撒丁、西西里两个大岛,为翻译意大利文学付出,也受其滋养。

我国首部意大利语教材《意大利语入门》,是1986年由沈萼梅编著,经外教意大利语专家巴尔巴拉审订,在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系统解析语音、语法及音乐术语等,销量超3.3万册。2006年7月,沈萼梅再次修订出版《意大利语入门》。

《鄙视》书影。

沈萼梅从事意大利语教学50余年,为中国培养了大批意大利语专业人才,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编著出版了《今日意大利语会话》《意大利语中级教程——意大利当代文学巡礼》《意大利语语音快速突破》《现代意大利语应用语法》《意大利语同义词辨析词典》《意大利文学》等。

1990年,沈萼梅获北京外国语学院优秀教学成果奖,1998年6月获得了意大利外交部颁发的荣誉奖状和奖金,同时还获得了其他多项荣誉。2011年1月,时任意大利驻华大使雅努奇先生代表意大利共和国总统向沈萼梅教授颁发了一枚“意大利共和国总统骑士勋章”,以表彰她为中国意大利语教育事业以及意大利文学翻译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

此外,沈萼梅钟爱意大利语艺术歌曲和歌剧咏叹调的演唱,利用闲暇编写出版了《意大利咏叹调的讲解与赏析》和《意大利艺术歌曲演唱示范》等教程,帮助中国培养了一批能用意大利语演唱的杰出歌唱家。

《罗马女人》书影。

艰辛跋涉的翻译路

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沈萼梅涉足文学翻译领域。意大利文学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一开始,她不敢翻译名家名作,后受意大利文学专家鼓励,并邀请了刘锡荣教授一起参与。刘锡荣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文学功底扎实。

他们的第一部文学译著是意大利当代小说家托比诺的《失去爱情》,1988年6月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两位新手翻译态度认真,文风严谨,得到了出版社和读者的好评。上世纪90年代后,他们的约稿不断。沈萼梅与刘锡荣合作翻译作品,两人打磨文字常如拉锯战,沈萼梅出初稿,刘锡荣理顺长句,沈萼梅再润色,最后书出来,漫漫长句如同镀过金一样。两位翻译家合译的文学作品有好几部,还有《意大利当代文学史》《今日意大利语会话》等。

沈萼梅在意大利米兰大学讲学和进修期间,阅读了20世纪初欧洲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意大利唯美主义文学代表人物邓南遮的《无辜者》,这是邓南遮“玫瑰三部曲”的核心作品,在世界文坛颇有影响。

《无辜者》书影。

中国现代翻译史上,徐志摩、张闻天曾通过英文转译邓南遮作品,但此后半个世纪无人直译其原著。沈萼梅参观邓南遮故居后决心填补空白,通过几年努力,国内第一部意译汉的邓南遮著作于1994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列入了“世界文学名著新译丛书”,她还在《外国文学》杂志上发表了《邓南遮和唯美主义》《“邓南遮现象”辨析》等研究论文。1995年,在中国任教的意大利语专家贾尼·肖拉回国探亲时,将沈萼梅、刘锡荣翻译的《无辜者》送到意大利邓南遮基金会,受到该基金会主席的高度赞扬和感谢。

后来,沈萼梅、刘锡荣又翻译了邓南遮的另一部长篇小说《火》,这是邓南遮文学创作进入第二阶段的重要标志,翻译难度极大,他们一遍又一遍地推敲、修改。在那两年里,她得了一场大病,好在终于战胜了病魔。2005年,《火》也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2020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再版了《无辜者》和《火》。

沈萼梅部分译作。

意大利作家阿尔贝托·莫拉维亚被誉为“意大利鲁迅”,擅于刻画社会边缘群体的精神困境,折射普世人性,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其代表作《罗马女人》以存在主义风格奠定国际声誉,在美国销量超百万册。沈萼梅、刘锡荣译本1994年由安徽文艺出版社首推,2022年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推出修订版。

到2016年,沈萼梅翻译普里莫·莱维描写奥斯维辛经历的回忆录《这是不是个人》,请刘锡荣继续合作。刘锡荣对沈萼梅说:“你饶了我吧,你的水平已经够了,不用劳动我啦。”其实,1997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大忏悔》也是沈萼梅独立完成翻译的。

之后,沈萼梅完成了《银头》(2016年,上海文艺出版社)、《这就是奥斯维辛》(2017年,中信出版社)、《时光匆匆老去》(201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八山》(201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等的翻译,也包括2021年格拉齐娅·黛莱达的《常青藤》。

《常青藤》书影。

格拉齐娅·黛莱达是意大利当代著名女作家,1926年瑞典文学院把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她,因为“她那为理想所鼓舞的著作,以明晰的造型手法,描绘海岛故乡的生活,并以深刻而同情的态度处理了一般的人类问题”。

《常青藤》是一部全面体现黛莱达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的小说,堪称黛莱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1996年3月初版时书名为《长青藤》,与《简·爱》《傲慢与偏见》《复活》《少年维特的烦恼》《大尉的女儿》等,被花城出版社列入“世界爱情经典名著”第一批书目。2021年12月,沈萼梅将《常青藤》作了修整,增加了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黛莱达生平与创作年表,此书列入“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文集·黛莱达卷”,由漓江出版社出版。

与文学大师们的往来

沈萼梅在翻译意大利文学作品的同时,与意大利作家接触较多,最著名的是阿尔贝托·莫拉维亚、翁贝托·埃科。

莫拉维亚曾任欧洲笔会主席,作品为大众熟知的有长篇小说《冷漠的人》《乔恰里亚女人》《鄙视》《注意》,短篇小说集《不由自主》等。他曾三次访华,1987年第三次来中国时,沈萼梅担任他的翻译。她和刘锡荣翻译了莫拉维亚的《鄙视》,这也是沈萼梅最喜欢的一部莫拉维亚的作品。

1987年,沈萼梅(右)与意大利作家莫拉维亚。

2005年,上海译文出版社邀请沈萼梅翻译翁贝托·埃科的畅销代表作《玫瑰的名字》。博学多才的翁贝托·埃科,是享誉世界的意大利小说家、文学批评家、符号学家。他游走于充满奇思妙想的小说世界与严肃的文学理论之间,创造了当今文学界的神话。迄今为止,他每创作一部小说,就立即成为掷地有声的重量级巨作。《玫瑰的名字》被称为密码型推理小说的始祖,埃科的其他小说、随笔、文学评论集都广受好评。

沈萼梅深知这本小说的高度、深度、难度,感到力不从心。当时,《玫瑰的名字》在我国已经有好几个汉译本,都是从英文转译过来的。因为《玫瑰的名字》实在吸引人,2006年沈萼梅接过了这个令她“头疼”的活,力求为汉语读者呈现原作的风貌。

2007年,沈萼梅和埃科在北京碰面了。她想翻译书里的古拉丁文,但这个着实让她犯难,为此,沈萼梅跟埃科诉苦。埃科笑嘻嘻地让沈萼梅“慢慢来,不要急”。后来,他让人从意大利寄来了一本厚厚的意大利高中文科生阅读材料的影印本,上面的拉丁文全部有注释,把她高兴坏了。

2010年,沈萼梅和刘锡荣共同完成的这部译作,终于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1987年,沈萼梅(左四)与意大利作家埃科(中)。

到了2012年,距离《玫瑰的名字》初版已过去30多年,出版社却收到了埃科的修改版。埃科说,他又查阅了有关中世纪的资料,修改了原著里的差错。“我心里想着怎么又要改啊?但埃科这么认真,我也必须认真。”沈萼梅说,她担心把书里药草的药性搞错了,还特意跑去学校医务处请教老中医。

“埃科的特别,在于他维护了文人的尊严。”身为译者,沈萼梅一般不愿意看自己的译作,她开玩笑说是因为“怕看出问题来”,但《玫瑰的名字》却是例外,她形容翻译的全程就像随着埃科去探索、挖掘。2016年2月19日,翁贝托·埃科离世,世界各地的读者用各种形式缅怀他。2月底在上海,沈萼梅做客思南读书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玫瑰的名字》是她翻译生涯中浓重的一笔,是她一生中最喜欢的书,她为此深感自豪和安慰。《玫瑰的名字》可以理解为一部侦探小说,也可以看作历史小说,就像“玫瑰”只在小说最后出现了一次,小说却以此命名,沈萼梅说:“世界上的天地万物,留给人类的、历史的,不过就是一个名字罢了。”(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宁波头条##宁波##头条##宁波身边事#

相关文章
玫瑰的名字,不凋的芳菲:追记宁波籍著名翻译家沈萼梅 沈萼梅。在浙江籍的女性翻译家群体中,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教授沈萼梅(1940年—2022年)是翘楚之一。浙江大学出版社前些年出版的《译苑芳菲——浙江女性翻译家研究》,将沈萼梅与萧珊(巴金妻子,俄罗斯文学翻译家)等作为宁波籍女性翻译家的代表加以介绍,认为她“在意大利语教学和意大利文学翻译方面造诣颇深
2025-07-21 10:56:00
降了!价格跌了40%! 暑期旅游旺季已到,很多人选择出国旅行。今年暑期有哪些热门目的地?怎样购买国际机票更划算?刚刚大学毕业的李政举计划和同学一起去新加坡玩,在对比了各平台的机票价格之后,他和同学做出了这样的购票决定。旅客李政举说:“特地选了一个中转到香港的机票,对比了一下之后发现中转的机票能为我省下四五百元,正好用来订酒
2025-07-07 08:34:00
宁波九龙湖镇:“才”聚乡村 绘就振兴新画卷 6月27日,宁波镇海区九龙湖镇举行“九久共富·乡聚伙伴”乡村人才振兴风采展活动。活动现场。九龙湖镇供图现场,全新的公交965“共富巴士”发布。2024年,宁波市首辆“共富巴士”在九龙湖发车,既让更多游客走进了九龙湖,也将许多本地农文旅特产品送出了山村。今年,“共富巴士”全新升级,除原来的381线外,
2025-06-28 18:25:00
通标标准技术取得应用于水介质加热设备的辅助控制电路专利,使无防干烧功能的介质加热设备拥有防干烧功能 金融界2025年6月21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通标标准技术服务(宁波)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应用于水介质加热设备的辅助控制电路”的专利,授权公告号CN223006393U,申请日期为2024年06月。专利摘要显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水介质加热设备的辅助控制电路,涉及温度控制技术领域
2025-06-21 18:32:00
永登:“农文旅融合”与“全民健身”双轮驱动 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陇原大地,玫瑰飘香。永登县通过“农文旅融合”与“全民健身”双轮驱动战略,打造出县域高质量发展的特色样本。从玫瑰花海中的产业盛会到武术赛场的刀光剑影,这片热土正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玫瑰经济绽放全产业链价值在苦水镇万亩玫瑰种植基地,“2025中国苦水玫瑰农文旅融合发展系列活动”以“玫好永登·香伴
2025-05-27 11: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