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风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科普|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筋骨平衡理论如何提供新视角?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5 15:02: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伤科门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常表现为腰痛、下肢放射痛甚至活动受限。

传统治疗多聚焦于“椎间盘退变”这一表象,但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仅是“椎间盘”的问题。临床发现许多患者影像学显示椎间盘突出,却无症状;而部分患者突出轻微,症状却十分严重。这说明,单纯关注“椎间盘”并不能完全解释病情。

近年来,“筋骨平衡理论”的提出为治疗提供了全新视角——它不再局限于“椎间盘修复”,而是通过重建肌肉、骨骼、筋膜的动态平衡。

一、筋骨平衡理论概述

平衡理论是中医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强调人体的各个部分(特别是筋和骨)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它不仅涉及筋骨的结构和功能,还与整体健康、运动能力以及内脏的功能密切相关。

1、理论的起源

筋骨平衡理论源自古代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中医强调“天人合一”,即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在这一理论框架下,人体被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各个系统和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筋骨平衡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等古典医学文献中,这些文献中提到的“气”“血”“津液”等概念,都是理解筋骨平衡的重要基础。

2、基本概念

筋骨平衡的基本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筋与骨的关系:筋是指肌肉、韧带、筋膜等软组织,骨则是指骨骼。筋与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身体运动的基础。筋的收缩和放松能够影响骨骼的稳定性,而骨骼的健康状况又直接影响筋的功能。

功能与结构的协调:筋骨的平衡不仅是结构上的协调,更是功能上的统一。健康的筋骨系统能够有效支撑身体的运动和姿势,任何一方的失衡都会导致运动功能的障碍。

气血与筋骨的关系:在中医理论中,气血的充盈与流通对筋骨的健康至关重要。气血不足或运行不畅会导致筋骨的营养供应不足,从而引发疼痛、僵硬等症状。

二、筋骨失衡如何引发腰椎间盘突出?

1、肌肉失衡:久坐、弯腰等习惯导致腰背肌群(竖脊肌、多裂肌)无力,而浅层肌肉(腰方肌)代偿性紧张。这种失衡使腰椎压力分布不均,加速椎间盘的磨损。

2、筋膜链紊乱:腰部筋膜与臀部、下肢筋膜相连。臀肌无力或髋关节僵硬时,腰部筋膜被迫“超负荷工作”,诱发腰痛和腰椎间盘突出。

3、关节失稳:腰椎小关节错位或骨盆倾斜时,椎间盘承受剪切力,突出风险显著增加。

三、筋骨平衡理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

1、手法治疗

手法治疗是中医骨伤科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调整筋骨的位置和状态,恢复筋骨之间的平衡。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手法治疗主要包括推拿、按摩、牵引等。

推拿和按摩可以通过放松腰部肌肉,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减轻腰椎间盘的压力。例如,通过对腰部两侧肌肉的推拿,可以促进气血运行,缓解肌肉痉挛。此外,牵引手法可以通过拉伸腰椎,增加椎间隙,使突出的椎间盘回纳。

2、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恢复筋骨的平衡。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中药治疗主要包括内服和外用两种方式。

内服中药可以根据患者的证型进行辨证施治。例如,对于气滞血瘀型患者,可以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对于寒湿痹阻型患者,可以使用温经散寒的中药。外用中药可以通过熏蒸、热敷等方式,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3、康复锻炼

康复锻炼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增强腰部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恢复腰椎的稳定性。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锻炼中,筋骨平衡理论强调筋与骨的协同锻炼。

例如,五点式和三点式锻炼可以增强腰部肌肉的力量,提高腰椎的稳定性。此外,一些中医传统功法,如八段锦、太极拳等,也可以通过调节气血,增强筋骨的功能。

四、预防与保健

1、日常生活中的筋骨保健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正确坐姿、适度休息,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可以有效预防腰椎间盘突出。

2、合理的锻炼方式

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如瑜伽、游泳等,能够增强腰部肌肉的力量,改善筋骨的平衡状态。

3、饮食与生活习惯的调整

合理的饮食搭配,增加富含钙、镁、维生素D的食物,有助于骨骼健康。同时,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熬夜。

五、结语:从“治已病”到“治未病”

筋骨平衡理论揭示了腰椎健康的本质——它不是一块孤立的椎间盘,而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力学系统。通过松解筋膜、强化肌群、纠正姿势,患者不仅能缓解症状,更能从根源上预防复发。通过深入了解筋骨平衡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成因与治疗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锻炼方式,能够有效预防此类疾病的发生。

徐洪亮 俞笑悦/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陆氏伤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