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5 09:03:00
开栏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环球时报》推出专题策划《铭记伟大胜利,共筑美好未来》。邀请中外历史、外交等领域专家学者以及抗战老兵,全面还原东方战场对二战的决定性意义,展示中国人民14年抗战对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探讨抗战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关联与现实意义。敬请读者关注。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启了历时14年之久的侵华战争,也拉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人民“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浴血奋战,英勇抵抗日本法西斯侵略者,在全世界率先举起武装抵抗法西斯侵略者的大旗,开辟了以中国战场为中心的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为二战胜利承担了巨大牺牲,更做出了艰苦卓绝的伟大贡献。 中国人民率先举起武装抵抗法西斯侵略者的大旗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波及全球的“经济大危机”,反动的法西斯政权在德国、日本和意大利三国获胜,走上了对内加强独裁、对外扩大侵略、发动战争摆脱危机的道路。 与一战时主要参战方集中在欧陆腹地不同,二战罪魁的德日意法西斯分踞欧亚大陆两端,不是、也不可能像一战那样,一次性地全面打响一场世界大战。因此它们选择先从较弱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中间国家”下手,先弱后强、依次发动。这一进程以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入侵中国东北三省为起点,随后意大利1935年入侵埃塞俄比亚、德意1936年入侵西班牙、希特勒德国1938年入侵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入侵波兰等,然后才是北欧、西欧(1940年)、苏联(1941年6月)、美国(1941年12月)。经过这一场场遍及亚欧非,分布零散、战略上又相互关联的行动,德日意法西斯在世界各地燃起战火。其中,1931年日本入侵中国东三省,是这一连串行动的起点,而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入侵,则是世界各国抵抗法西斯侵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首战。 面对德日意法西斯的步步紧逼,拥有强大实力的美英法等西方大国却一次次企图以牺牲“中间国家”绥靖法西斯,导致法西斯的侵略步伐不断加快、侵略范围不断扩大,二战战火也越烧越烈,从亚洲烧向非洲、欧洲,直至全球。 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国人民自1931年起展开艰苦卓绝的抗争,在世界范围内率先举起武装抵抗法西斯侵略的大旗,具有开辟、支撑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的全局意义、全球意义,也鼓舞、警示了世界,尤其是美英法等西方大国,要阻挡住法西斯的侵略浪潮和野心,唯有以正义战争反击侵略战争,舍此绝无他途。 中国坚持最久,歼敌数量最多 1931年,面对日本军阀的悍然侵略,虽然中国在经济、科技及军事装备上全面落后,但中国军民不畏强敌,勇敢开展大规模对日反击作战。1931年9月19日,中国军民在长春与日军激战,使日军一天之内伤亡145人。同年11月,中国军民为阻止日军进攻齐齐哈尔和哈尔滨,打死打伤日军千余人。1932年1月,中国军民又在上海顽强抗击,迫使日军三度增兵、“四易主帅”,动用了超过4个师团和大批飞机舰艇,月余时间“死伤累万”,最终不得不接受停战,中止侵占上海的企图。 自中国军民1931年打响世界反法西斯侵略战争的第一枪,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中国数亿军民长期坚持抵抗日本侵略不动摇。在东三省,沦陷区军民组织起数十万人的抗日联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作战14年,消灭日军20余万,牵制了大量日军,有力支援了全国抗战。在关内,中国军民为支持和鼓舞东北抗联,沿长城线与日军血战,1933年打响了长城抗战,1936年打响了绥远抗战。1937年7月日本开始全面侵华后,中国军民又接踵打响平津抗战、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以及台儿庄战役、平型关战役等,撑起了二战反法西斯侵略的“东方主战场”。 待到1939年欧战爆发时,中国军民已经单独抵抗日本法西斯侵略达8年之久。随后,中国军民与苏美英等盟国协力作战,先后发动了百团大战、长沙保卫战、昆仑关战役等大规模战役,并两次入缅作战直接帮助盟军。在日军战线后方,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等中国抗日主力军和民众,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男女老少齐上阵,采用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破袭战等特色战法打击日本侵略军,迫使日本侵略者狼奔豕突、风声鹤唳。 从1931年到1945年,中国军民进行大小战斗近20万次,重要战役200多场,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累计歼灭日军150余万,占日军总伤亡的一半以上;战争结束时,日本在中国战区投降人数达128万,占投降日军总人数一半以上。中国的伤亡和损失超过任何一个参战国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 中国14年抗战居功至伟 中国军民一方面独立承担起坚持二战“东方主战场”的战争使命,给日本法西斯造成巨大损失,同时也因长期坚持对日作战、战绩卓著,有力支撑了反法西斯同盟的战略全局。可以说,对于战局中国居功至伟。 第一,中国拖住、重创日军主力,为打败日本法西斯,争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作出了直接贡献。日本法西斯军队表面上是陆海军二元结构,但日本陆军在人员、经费方面所占份额皆超过2/3,牵动着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决策,“陆主海从”一向是日本军阀决策机制的主要特点。中国14年抗日战争期间,因中国军民持续重创日本陆军,迫使其不得不将大部分主力用于中国战场,并牵制日本海军也投入对华作战。整个二战期间,日本陆军在华投入的兵力平均占其总兵力的2/3左右,高峰期时占比一度达94%。即使在1941年12月初日本偷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时,其陆军51个师团中,仍有35个被拖在中国战场。 第二,中国军民对日本陆军主力的牵制与消耗,让日军在北、南、西三个方向进退维谷,对二战全局产生了深刻的战略性影响。一是迫使日军放弃“北进”。日军原计划北攻苏联,但这一计划的核心是陆军主力的集中使用,如1941年“关特演”计划要求至少25个师团投入对苏作战。而中国战场的持久战早已使日军陷入“战而不能胜”的困境,使日军不得不放弃“北进”。二是推迟并牵制了日军“南进”。不同于日本陆军,日本海军一直主张“南进”对美英作战、占领东南亚。但日本陆军被拖在中国战场、损耗巨大,迫使日军推迟“南进”时间表,直到1941年12月日本海军冒险“南进”时,陆军只能派出11个师团配合作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日军“南进”的战机、速度和成果。三是迫使日军进一步“南进”攻澳、“西进”攻印的计划流产。占领东南亚后,日本海军为巩固太平洋海上优势,企图占领澳大利亚,但这一计划需要出动多达50个师团。类似的还有“西进”计划,1944年日军在缅甸境内发动英帕尔作战,企图配合德国对苏作战、攻入印度。在中国军民的抗击下,日本只能勉强投入10万军队,结果以惨败告终。 第三,中国军民长期坚持抗战并大量消灭日本侵略军,鼓舞了反法西斯同盟,尤其是“中间国家”的反法西斯侵略斗争。面对侵略,中国与大多数“中间国家”相似,都是以农业国抗击工业强国。但中国共产党人及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依靠人民、广泛开展人民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成为“中间国家”反法西斯斗争的榜样。而在抗争中系统创造的人民战争思想和游击战理论,不但为被侵略国家以弱敌强提供了理论武器和方法,也大大丰富了世界军事思想库。 总之,中国军民从1931年到1945年的英勇作战,在全世界率先举起了武装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大旗,勇敢承担并完成了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的历史使命,也改变了20世纪世界历史的进程。这场胜利不是哪个国家恩赐的,而是中国人民用巨大的民族牺牲换来的,奠定了战后中国的大国地位,也让中国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者的尊敬。(作者是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会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