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6 12:33:00
世界哮喘日
关注呼吸健康,科学防治哮喘
2025年5月6日
是第27个世界哮喘日
哮喘,这个看似熟悉的疾病
实则藏着许多被大众忽视的危险因素
今天,就带大家揭开哮喘的神秘面纱
“世界哮喘日”(WorldAsthmaDay)是由全球哮喘防治倡议(GINA)发起,旨在提高公众对哮喘的认知,推动哮喘的科学防治与管理。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全球约有3亿患者,但许多人对它的了解仍存在误区。今年的主题是“哮喘教育赋能”(AsthmaEducationEmpowers),强调通过科学知识帮助患者和公众更好地应对哮喘。
什么是哮喘?
哮喘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根据2023最新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对哮喘的定义为: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通常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是由气道周围炎症和肌肉收紧引起的一种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呼吸急促、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但严重情况下可导致死亡。
据权威期刊《柳叶刀》发布的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报道,我国20岁及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为4.2%,患者人数达4570万,并且患病人数还在不断增长,尚有许多哮喘的患者并未诊断出来。此外,目前我国哮喘的控制率也不高,仅有5.6%的患者得到正规的治疗。
勤洗手|多锻炼|常通风
如何识别哮喘?
出现的咳嗽、胸闷、气急或喘息等任一症状,尤其是在接触某变应原(如外出游玩接触花粉;接触了猫狗或禽类等皮毛;油烟;食入海鲜等易过敏物)后出现,常规治疗无好转,均应考虑哮喘的可能。
部分患者在感染等其他疾病诱发下出现,在抗感染或其他治疗的基础上,咳嗽、胸闷、气急或喘息症状仍无改善,也需怀疑合并哮喘的可能。
在出现以下情况则提示可能出现了哮喘急性加重,如:突然的喘息气急加重;呼吸频率增加;可听到高调的哨笛音;不能平卧只能端坐呼吸;说话不能连续或只能说单字;心率加快;大汗淋漓。当患者出现了嗜睡和意识障碍,可能哨笛音都消失了,这时候已经是非常危重了,要立即送医抢救。
哮喘的常见误区
1、“哮喘会传染”:哮喘不是传染病,而是与遗传和环境相关的慢性病。
2、“只有儿童”会得哮喘”:哮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成人也可能新发或复发。
3、“症状消失即可停药”:哮喘需要长期规范治疗,擅自停药易导致急性发作。
如何科学防治哮喘?
1、早诊断、早治疗:若出现反复喘息、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通过肺功能检查确诊。
2、避免诱因:远离烟雾、尘螨、花粉等过敏原,保持室内通风,佩戴口罩防护。
3、规范用药:遵医嘱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等控制药物,而非仅依赖急救药物。
4、自我管理:学习使用峰流速仪监测肺功能,记录发作规律,制定个性化应对方案。
世界哮喘日的意义
哮喘日不仅是提醒患者重视疾病,更是呼吁社会消除歧视(如对吸入药物的误解),推动公共环境改善(如减少空气污染、完善过敏原标识)。家庭、学校和工作场所的支持对哮喘患者至关重要。
行动起来:
-转发科普知识,帮助更多人了解哮喘。
-关爱身边的哮喘患者,鼓励他们坚持治疗。
-倡导绿色生活,减少空气污染,共创健康呼吸环境。
呼吸无阻,生命无忧——让我们携手关注哮喘,用科学和关爱守护每一份自由呼吸的权利!
(来源:肺与呼吸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