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7 08:09:00
□ 大河财立方 记者 徐兵
近日,A股5000余家公司陆续交出2024年年报,总营收超过70万亿元,净利润达到5.25万亿元。亮眼的数据背后,是一场悄然展开的产业洗牌与价值重估。
营收超千亿元的企业增至117家,新兴板块全面开花,一批靠科技起家的企业逐步走向舞台中央: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这些新赛道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报表里的真金白银。当技术成了企业发展的底气,研发就是新的护城河。
有人还在等风来,有人已经在造船。去年,是中国企业在技术转型上集体发力的一年。比亚迪砸出542亿元搞研发,成了A股历史上最大的研发支出;研发强度排名前二十名的公司,几乎都来自科创板。
这种集中投入,意味着一种共识已经形成:企业要获取长周期的生存能力,不能仅仅靠补贴、政策、规模,而是靠能不能造出别人造不出的东西,有没有底气给产业链补短板。
这场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同样在资本市场激荡起层层涟漪:超七成公司主动分红,总金额接近1.6万亿元,一些公司甚至一年分红三四次。表面看是回馈股东,实际上是向投资者释放信号,用以证明自己现金流稳定、业务稳健。
再看2025年一季度,一些去年的“下行选手”正逐步回温。影视行业止跌回升,风电设备开始回血……这些表明,市场信心正在修复。由此可见,真正值得关注的,是那些即使在低谷也在积蓄能量的企业,而不是那些趁着反弹草草上阵的短跑选手。
今天的A股市场,投资者的耐心大概不再会给那些只会讲故事的公司,而是留给那些有研发投入、有盈利模式、有现金回报的长期主义者。企业想要获得市场认同,靠的不是情绪共鸣,而是能不能在年报里拿出令人信服的业绩。对此,投资者也需要转换思维,不能沉溺于追风口、赌反弹,而是要识别那些具有穿越周期能力的企业。
真正的价值,往往藏在那些沉默但持续创新的人身上,而资本市场的未来,也终将属于那些有耐心、有技术、有回报的公司。毕竟,潮水退去之后,谁在裸泳,谁在潜行,一目了然。
责编:王时丹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