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7 13:21:00
“每次发作,感觉自己像一条被捞出水的鱼,又像是被吸进外太空,空气稀薄……”这是哮喘患者的网络留言,让人直观感受哮喘患者的挣扎。昨天是第27个世界哮喘日,哥本哈根未来研究所与全球百余位呼吸医学专家及政策学者合作开发的《全球重度哮喘指数》在上海发布,聚焦哮喘防治误区,强调2型炎症与哮喘控制之间的科学关联。
本次科普活动由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指导,上海日报联合赛诺菲主办。作为一种开创性的数字化工具,该指数针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金砖国家等43个国家,系统评估各国卫生体系在管理重度哮喘方面的方法,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哮喘严重程度和控制的因素,旨在推动各国制定和实施更健全的与哮喘和重度哮喘相关的政策和策略,并协助卫生系统利益相关者识别最佳实践。
我国高度重视哮喘防治工作,《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将哮喘的防治列为重点防治的慢性呼吸疾病之一。《全球重度哮喘指数》显示,我国重度哮喘防治得分已高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水平。中国在“政策环境”“基础医疗可及性与医疗服务覆盖范围”方面表现均优于平均水平,在“疾病负担”方面得分居于全球前列。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自2003年,5次修订我国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作为指导性文件,大力推动我国的哮喘防治工作。随着对哮喘的认识深入,2型炎症和哮喘发生发展表现出密切关联。自2019年开始全球哮喘防治倡议(GINA)便以2型炎症对哮喘发病进行分类,分为2型和非2型哮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张旻教授表示,2型炎症的识别与干预,正成为未来哮喘特别是重度哮喘管理的关键突破口。
正值春季,全国各地树木植物陆续进入飞絮期,加之气候温差频繁变化,通常被视为哮喘急性发作高发期。此外,由于公众对哮喘的认知仍存在不少误区。例如认为 “哮喘没什么大不了,只需要在发作时用救急药缓解就行。”这样的误解可能导致哮喘患者的长期健康管理受到忽视,甚至加重病情。
哮喘是常见的、危害较大的呼吸系统疾病。数据显示,我国20岁及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为4.2%,总数达4570万,且患病率逐年上升。同时,随着国内外学者对哮喘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2型炎症被证明是导致哮喘难以稳定控制的主要原因。目前,中国55%-70%的哮喘患者处于控制不佳状态,重度哮喘控制不佳甚至可能危及生命,约90%重度哮喘患者为2型哮喘,即由2型炎症驱动。这一发现为哮喘的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尤其是生物靶向药物的选择。
目前,气道的2型炎症水平可通过EOS(血和痰嗜酸性粒细胞)、FeNO(呼出气一氧化氮)及过敏原驱动等检测手段来进行识别。张旻教授表示,哮喘存在高度异质性,2型哮喘患者更易受到环境刺激诱发症状,并常伴有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等共病。针对其发病机制进行个体化干预,已成为哮喘治疗的重要方向,有助于稳定病情、减少发作次数并提升肺功能及生活质量。
“喘口气体验站:2025世界哮喘日特别展”同期在上海静安嘉里中心展出,以提升公众对哮喘的关注。张旻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朱慧护士长现场共同领衔呼吸健康八段锦,帮助大家在吐纳之间顺畅呼吸。张旻教授鼓励患者通过“科学运动+精准诊疗”的综合性手段助力控制哮喘。
原标题:《全球首个《重度哮喘指数》发布,很多人不知哮喘防治关键在控制这类炎症》
栏目主编:樊丽萍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文汇报 唐闻佳